此篇内容为付费内容,内容会同步在小报童《人间松弛指南》更新,订阅用户如果想在小报童平台阅读,可以联系我。
以前的内容,更多是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现在我开始尝试从一些比较大的概念,比如情绪,生命等等,以「理解」来阐述我的理解。内容形式上,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时期的感受有所不同,但目的依旧是还是想对该主题进行理解,并对以后的生活选择有所帮助(轻松一些)。如果你觉得这样形式的内容,太过于理论,或者难以理解,请告诉我。我会做相应的调整,或者还是回到之前的逻辑框架。
另外,这篇文章也将设置成免费,以吸引更多人对《人间松弛指南》感兴趣。
我们从小被灌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师说,你付出多少努力,就会得到多少回报。家长说,只要你够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这听起来很公平,也很激励人。
但成年人的世界并不按线性剧本演出:有人十年如一日地加班,始终原地踏步;有人看起来并不拼命,却在几年后把同龄人远远甩开。
于是,“努力就有回报”的叙事崩塌,“选择大于努力”的口号流行,甚至连躺平都有了正当性。
问题不在于努力失效,而在于我们用线性的直觉,去理解一个非线性的世界。
我们期待的回报是“加法”式的:1+1=2。而世界的真实回报,更像“乘法”:今天的 1 会成为明天的“本金”,最终滚出一个指数级的差异。那些“原地踏步”的人,就是在用“加法”对抗“乘法”。
今天,我想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让努力变得“值钱”?
2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更拼命地加班,而在于切换一个“系统”。
这个能让努力变得“值钱”的系统,就是复利(Compound Interest)。
关于复利,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一个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发明人说:“我不要金子。请您在棋盘的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第4格放8粒……以此类推,每一格都比前一格翻一倍,放满64格就行。”
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微不足道,便一口答应。结果呢?国王很快就破产了。因为把64格放满,需要的米粒总数(约1844亿亿粒)远远超过了全世界当时(乃至现在)的粮食总和。
这个故事,完美地揭示了两种努力模式的天壤之别:
-
国王的思维(线性努力):国王以为发明人要的是“加法”。他想的是1粒+2粒+3粒... 这是“劳动回报”,回报是线性的、可预测的。
-
发明人的思维(复利努力):发明人要的是“乘法”( 1, 2, 4, 8...)。这是“指数回报”,回报是非线性的、反直觉的。
为什么我们(就像那个国王)会陷入“线性努力”?因为在棋盘的前半段,复利的回报小到可笑。在前10格,发明人得到的米粒(总共1023粒)还不够煮一顿饭。此时,那个“每天搬1000粒米”的“线性努力者”,看起来要比他成功得多。
这就是那些“原地踏步”的人的困境: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在用“线性模式”努力。 他们的努力是“消耗型”的——就像国王每天只给1粒米,给完就没了,明天的起点还是1粒米。
而那些“远远甩开”的人,则启动了“复利模式”:他们的努力是“积累型”的。今天产出的“米粒”(成果/能力/声誉),会自动成为明天“翻倍”的“本金”。
这就是复利的本质:建立一个系统,让你的“产出”能够自动成为下一轮的“投入”。
3
上面提到那个“回报小到可笑”的棋盘前半段,正是复利最反人性、也是最致命的陷阱。
这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就像那个国王)会长期陷入“线性系统”?答案很简单:因为“加法”(线性)的回报是即时的,而“乘法”(复利)的回报是滞后的。
线性回报:1+1+1=3。这就像“劳动模式”,我搬一块砖,拿一块砖的钱。付出和回报是即时的、可见的。这给了我们强烈的安全感。复利回报:1.1 x 1.1 x1.1 = 1.33。在初期,这个回报远远不如“加法”。
更糟糕的是,在“棋盘的前半段”,你根本没有“进度条”。你不知道你的“米粒”到底在不在翻倍,你无法测量你的进展。这种“零回报”和“零反馈”的双重打击,才是复利最反人性的地方,它会让我们极度焦虑:“按这个速度,我永远也到不了那里。”
但“线性回报”的陷阱也在于此:这种“加法式”的努力,回报是无法积累的。换句话说,关键不是你多努力,而是你的努力能不能“叠加”。
那些“每天加班到深夜,却始终原地踏步”的人,他们的努力就无法“叠加”。这就像在沙滩上建城堡。今天再辛苦,海浪一来(比如下班、睡一觉),明天的起点和昨天没有任何区别。
昨天的努力,没有成为今天的“本金”。 用米粒的故事来说就是:他们每天都在往一个“空格子”里放1粒米,米粒永远不会“翻倍”。
这就导致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躺平”——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只是 1+1 的重复,天花板肉眼可见时,他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停止这种“无效劳动”。
4
事实上,我们对复利的抗拒,远不止“没有耐心”这么简单。
我们之所以抗拒,是因为我们直觉地知道,那种“狭义的金融复利”,根本不是正常人能做到的。如你所见,它简直是在筛选“心理疾病”。
为什么?因为这种“AI式”的投资模型,其折磨是双重的:
第一重折磨:过程的“高波动”
复利不是每天给你0.02%的正反馈。现实是“天天波动1%”,“每年波动30%以上”。你根本不知道方向,你只被告知“长期看会向上”。这种“6个月的剧烈波动”就能干掉90%的人,他们一定会忍不住胡乱操作。
第二重折磨:人性的“高压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必须“将极高的固定比例(比如50%-70%)的收入投入”,而且是“只进不出”。这意味着“生活质量基本就没有了”。 你不能像正常人一样,需要“彩票、烟草、酗酒、熬夜”这些微小的“即时满足”来对冲生活的苦。你必须“时刻克服所有心理学弱点”,像AI一样冷酷。
这就导向了那个荒诞的最终画面:“绝大部分正常人类赚钱是为了花,而不是难受一辈子,就为了80岁看着账户的数字乐出声。”巴菲特能忍,因为他是“典中典的守财奴”。而芒格(减持股票改善生活)才是正常人。
如果“复利”指的就是这种“AI式”的金融苦修,那它确实是一个骗局。如果这就是唯一的“乘法”模式,那么“躺平”不仅是合理的,更是唯一符合人性的选择。
但,这真的是唯一的模式吗?
那种“AI式”的复利,其核心杠杆只有“时间”和“金钱”。而我们中那些“远远甩开同龄人”的,他们用的根本不是这个杠杆。**他们用的,是“能力”和“结构”的杠杆。**他们不是在“忍受”时间,他们是在“折叠”时间。
这,就是我们必须引入的,真正能“解除困惑”的答案。
5
这个能让你不必等到80岁、不必成为AI的“非线性”路径,就是 Y Combinator 创始人 Paul Graham (PG) 在他著名的文章《超线性回报》(Superlinear Returns)中指出的现象。
PG 说,这个世界的回报分为两种:线性的(Linear)和超线性的(Superlinear)。
- 线性回报:就是你熟悉的“打工模式”。你工作 N 小时,就获得 N 小时的报酬。你的回报和你的投入成正比。
- 超线性回报:你的回报与投入不成正比。PG 举了例子:创业、成为演员或作家。你可能在初期投入巨大,回报为零,但一旦跨过某个点,回报会呈指数级增长。
但 PG 接着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超线性的机会,往往“方差(Variance)”极高。
“高方差”意味着,它们在初期看起来非常像“坏主意”。失败的概率很高,中位的回报甚至可能是零。
这道“失败的门槛”吓跑了所有人,但也为你挡住了一切“线性思维”的竞争者。
这完美解释了那些“原地踏步”的人,是在“低方差”的线性赛道上内卷。而那些“远远甩开”的人,是选择并承受了一个“高方差”的赛道,并最终等到了复利爆发的“拐点”。他们不是比别人努力 100 倍,而是找到了一个能让回报增长 100 倍的“杠杆”。
6
那么,这个“超线性”的杠杆,或者说我们一直在谈的“复利系统”,在现实中到底长什么样?
PG 为我们指出了几个关键特征,这些也是“个人复利”的核心:
1. 规模效应(Scale):你的工作可以“一次完成,多次售卖”
这是最重要的一根杠杆。
- 线性工作:你做一份咨询,服务 1 个客户,拿 1 份钱。服务 100 个客户,你需要重复 100 次。
- 超线性工作:你把咨询经验写成一本书、录成一门课。你工作 1 次,但这本书或课程可以被售卖 100 次、10000 次。
软件、代码、文字、视频、设计专利……这些都是具有“超线性”回报的载体。它们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你是否在从事一份可以“规模化”复制你成果的工作?
2. 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你的成果会随用户增多而自我增值
- 线性工作:你的人脉只为你所用。
- 超线性工作:你建立一个社群或一个品牌。每多一个人加入,这个社群对所有成员的价值都会增加一分。你的“声誉本金”在自我滚雪球。
3. 反馈循环(Feedback Loops):成功会自我加强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滞后回报”一旦启动,就如此强大的原因。
- 线性工作:你这个月业绩好,下个月清零重来。
- 超线性工作:你写了一篇爆款文章(初期回报),带来了更多关注(利息),这些关注又让你的下一篇文章更容易被看到(本金增加)。成功在孕育更大的成功。
这,就是“发明人思维”在现实中的应用路径:选择一个具备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的领域,启动你的第一个“反馈循环”。
7
我们知道了“超线性”的路径,也知道了“滞后回报”的心理障碍。但为什么在现实中,人们还是会失败?因为复利系统有两大“杀手”:
1.中断(The Interruption)
这比“没有耐心”更致命。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贝索斯问巴菲特:“你的投资体系这么简单,为什么别人不做和你一样的事情?” 巴菲特回答:“因为没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人们没有耐心,所以他们会做出“中断”的行为。你放弃那个0收入的公众号,跑回去做“线性”的工作,只为了拿到那个“即时”的 1 万。
这就是复利的第一规则:永远不要不必要地中断它。你换工作、换赛道——每一次彻底的重新开始,你之前在“棋盘”上积累的“米粒”(声誉、能力、人脉)都会部分或全部归零。你又回到了棋盘的第一格,拿着可怜的1粒米,重新忍受那个“回报小到可笑”的前半段。
2.负复利(The Negative Compound)
复利是中性的。它既能让你一飞冲天,也能让你坠入深渊。如果你没有在“正向复利”上努力,你很可能正在“负向复利”的轨道上滑行:
- 债务:信用卡利滚利,是教科书式的负复利。
- 坏习惯:拖延症、熬夜,今天的小债,会累积成明天压垮你的大山。
- 错误认知:一个错误的观念(比如“努力无用”),会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利滚利”地越走越远。
那些“原地踏步”的人,往往不是在 $1$ 的水平上不动,而是在 $0.99$ 的轨道上缓慢衰减( 0.99^{365}=0.03 )。
8
到这里,你可能会以为复利只是关于事业和财富。但它远不止于此。
复利是一种底层的增长逻辑,适用于一切可以“积累”的事物:知识、能力、健康,乃至声誉。 正如硅谷知名投资人 Naval Ravikant 所说:
"All the returns in life, whether in wealth, relationships, or knowledge, come from compound interest."(生活中所有的回报,无论是财富、关系还是知识,都来自复利。)
这个逻辑在人生中无处不在:
- 健康复利:你今天坚持锻炼30分钟(投入 $0.01$),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但坚持10年(期数 $N$),你的身体状态会远远甩开那些“线性消耗”(透支)的同龄人。
- 声誉复利:你每一次的靠谱交付、每一次的真诚待人,都在为你的“信誉本金”增加利息。最终,它会为你带来“反馈循环”式的好机会。
- 知识复利:你今天学到的知识,会成为明天理解更复杂知识的基础(本金),让你学习新东西更快。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越学越快”。
现在,我们可以用那个精彩的“滚雪球”比喻,来重新定义“选择”、“努力”和“时间”:
- 选择 = 复利的方向(在哪个坡上滚雪球?)
- 努力 = 复利的本金和频率(雪球的大小和滚动速度)
- 时间 = 复利的期数(坡的长度)
没有“坡”(选择),“雪球”(努力)再大也滚不起来。没有“雪球”(努力),“坡”(选择)再长也只是空谈。而“时间”是让魔法发生的“指数”。
9
现在,我们可以彻底解开开头的困惑了。我们之所以在“选择”和“努力”之间反复纠结,是因为我们以为它们是两件独立的事。但真相是:选择和努力根本就不是两件事,而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阶段。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 你首先需要“努力”去积累判断力(通过学习、试错、反思)。
- 你用这种“判断力”去做出“选择”(选择那个能产生复利的“坡”)。
- 你在这个“选择”的方向上“持续努力”(把“雪球”滚起来,熬过那个“滞后期”)。
- 这个“努力”的过程,会让你积累更多的“判断力”(你的“雪球”变大了,你也更懂“坡”了)。
- 你带着这个更强的“判断力”,去做下一个“更好的选择”(换一个更长、更陡的“坡”)。
这就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真正秘密。
那些“原地踏步”的人,要么是在“没有坡”的地方“线性”地堆雪球,要么是刚滚了两圈就“中断”了进程。而那些“远远甩开”的人,则是在这个“努力-判断-选择-再努力”的复利螺旋里,实现了指数级的跃迁。
所以,从今天起,你应该停止焦虑。
你该如何启动你的“第一个螺旋”?你不需要立刻辞掉那份“线性”的工作。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线性”工作之外,开始“积累你的第一粒米”。积累哪一粒?PG 给了最好的答案:追随你的“好奇心”(Curiosity)。
PG 指出,那些“看似无用,但让你痴迷”的问题,往往就是“超线性”机会的源头。好奇心就是你寻找“长坡”的指南针。
- 去写一篇关于你真正好奇的文章(启动“规模效应”)。
- 去真诚地帮助一个你真正关心的社群(启动“声誉复利”)。
- 去学一个你真正痴迷的“无用”技能(启动“知识复利”)。
这就是上述“螺旋”的第1步:用微小的“努力”,去积累“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