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订阅人数214,最近新增1个朋友订阅!
暑气初露,便开始在心中描绘那片有水的清凉。
有个问题:人生最重要的是哪四个字?
最近偶然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哪四个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甚至有些“刁钻”,它要求我们将对人生至关重要的感悟凝练于短短四字。这不禁让我想起此前在撰写《认识自己指南》时设置的一个思想实验: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会将一生中最重要的所思所想浓缩成哪几句话告诉孩子?
两者都需要我们去提炼核心价值,但出发点不尽相同。我的思想实验旨在通过极限情境反思和确认何为生命之重;而知乎的提问,则以字数限制为契,寻求一个高度凝练、或许也是唯一的答案。当然,这个答案可能与我思想实验的结论殊途同归,也可能不尽相同。
知乎该问题下,回答五花八门,精彩纷呈:享受当下,为自己活,命中注定,都不重要,远离A股,身体健康,从不内卷,少管闲事,实事求事,问心无愧,知行合一,轻重缓急,吃喝玩乐,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无欲则刚,反观内省,不负此生,日拱一卒……
这些答案折射出个体在不同生活环境与生命阶段下的多元感悟。粗略划分,不外乎以下几类:
- 哲思与生命观层面: 如“问心无愧”、“活在当下”,关注存在的意义和内心的安宁。
- 自我认知与成长层面: 如“知行合一”、“反观内省”,强调个人修养与持续进步。
- 现实生活与实用智慧层面: 如“身体健康”、“知足常乐”、“吃喝玩乐”,着眼于日常的安稳与幸福。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多维度的答案,也揭示了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归纳为几个维度:
向内求索:如“知行合一”关注精神自由与自我实现;
向外实践:如“问心无愧”、“身体健康”强调责任与现实的平衡;
时间维度:如“活在当下”、“惜时如命”倡导对生命的珍视
每一个四字答案,都是一段人生经历的浓缩,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自我对话与价值排序。
就我个人而言,面对这个叩问,答案也会因审视的维度而有所不同。若着眼于人生整体的追求与态度,我会选择「有憾无悔」——接纳世事难料,但求我心无愧于每一次选择与付出。而当深究那个驱动我不断探索、认知世界的个人内核时,那便是「独辟蹊径」。这恰如我之前在《认识自己指南》所分享的,它是我内心深处渴望“以新视角理解世界”,并活出那份“与众不同”的融合与展现。
那么,对你而言,人生最重要的四个字,又会是什么呢?
这段时间的问题有:
- 你在什么事情上是比别人更卷的,并且乐此不疲?
-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或习惯更容易去发现问题和不足,而不是去欣赏美好和价值?
- 为什么你手里的AI只能沦为玩具?
更多问题,可以查看:每日一问-第二季301-400
最近更新
创作者之上,创作者之下:内容生态的权力重构与个体价值的再发现
创作者经济
对于创作者,创作,以及创作经济的观察与分享
- 创作者正涌向 LinkedIn,品牌方的资金也紧随其后。营销机构 Creator Match 首席执行官 AJ Eckstein 称,其终身收入的 80% 来自“过去几个月”,在此期间向 LinkedIn 创作者支付了超过 100 万美元。
- OnlyFans联合创始人蒂姆·斯托克利想通过新平台Subs改善OnlyFans存在的内容发现问题。Subs内置了一些功能,帮助创作者获得关注——比如类似Instagram的探索页面,以及类似YouTube的节目。目标是帮助创作者建立粉丝群体,而不必在X或Reddit上费力吸引流量。其产品特点有:1)从免费内容到付费订阅的内置转化渠道(还提供1对1通话服务,这是OnlyFans不具备的)。2)仅在网页端运营,避免应用商店的限制和费用。3)与OnlyFans相同的八二分成模式(创作者拿八成)。
-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如今 37% 的 30 岁以下人群从网红那里获取新闻,而非传统媒体,是网红。这些 “新闻网红” 可不只是读读新闻标题,他们还与受众建立了真正的联系。人们信任他们,因为觉得他们亲切且熟悉。但大多数网红缺乏新闻专业培训。新闻业的未来越来越倾向于那些既能发布新闻又能掌握算法规律的人。
词汇
Build to think:以构建促思考。它的核心思想是:动手去构建、制作或实现某个东西(无论是物理的还是数字的),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思考、学习和理解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之后的执行步骤。它强调的是:1)构建是思考的一部分,而不是思考的终点。 2)将抽象想法具体化。 3)迭代和学习。4)发现隐藏的问题。
Serendipity:机缘巧合, 意外的惊喜。在没有刻意寻找的情况下,偶然地、意外地发现了有价值的、令人愉快或有益的事物。
This aged like milk: 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时间流逝反而变得糟糕或错误。某个说法、预测、想法、产品或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发展,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荒谬的、过时的,甚至显得很愚蠢。
情绪价值:一个人、一个事物、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能够给另一个人带来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它强调的是情感连接和情绪体验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感受在很多时候甚至比物质或功能性的价值更为关键。
爱具体的人:爱那个真实的、不完美的、活生生的你面前的这个人,而不是爱一个你脑海中构建出来的完美形象或符合你期待的角色。这种爱被认为是一种更成熟、更稳定、更深刻的爱,因为它建立在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和对个体的深刻理解与接纳之上。
Dive into:以一种积极、快速、深入的方式开始或参与某项活动、学习、工作或探索某个话题。它传达了一种全身心投入和深入挖掘的意愿。
观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小观察
- 黑悟空的美术展太火了,一直买不到票。
- 北京时间 4 月 26 日消息,手机 QQ 客户端,包括 iOS 和安卓双端,已接入微信小程序功能,用户将自己的客户端更新至最新版本后即可体验到相关功能。
- 人是会从你推荐的人来理解你的。
- 书籍内容校对是一个很繁琐的事情
- 知乎和喜马拉雅一直在推的课程:AI产品经理、阅读写作和AI副业
阅读
红杉AI峰会闭门6小时,150位创始人共识浮现:AI不再卖工具,而是卖收益
红杉 AI 峰会总结了 AI 产业的转变:从销售工具转向销售成果,强调交付闭环和可衡量价值,并预见智能体经济的兴起,其中入口争夺和协同合作至关重要。
1.从工具到成果: AI 商业模式正从销售工具(Software as a Tool)转变为销售成果(Software as an Outcome),企业付费不再关注工具本身,而是其带来的实际成果,例如客户转化数量而非 CRM 软件功能。
2.入口争夺与操作系统: AI 的入口争夺战日益激烈,谁能掌握用户意图的第一个承接点,谁就能控制系统资源分配。
3.智能体经济兴起:AI 正从被动的工具转变为主动的智能体,它们拥有持久身份、行动能力和信任协同能力,并构成一个可以交换价值的系统网络。
4.成果导向的评估标准:衡量 AI 产品不再依赖点击量或使用频率,而是其交付的完整任务流程、可度量成果以及持续学习和优化能力。
Apple and the Ghosts of Companies Past – Stratechery by Ben Thompson
本文分析了苹果公司面临的长期风险,通过与微软、英特尔以及自身过往经验的对比,指出苹果在 AI 和供应链方面可能重蹈覆辙,并建议苹果进行战略调整以应对未来挑战。文章将苹果在 AI 领域的困境与微软当年错失互联网机遇进行类比,指出苹果封闭的 Siri 系统可能导致其在未来 AI 主导的设备生态中落后,如同微软当年因封闭的 Windows 系统而错失移动端市场一样。
“我并不认为“应用程序”是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之间的桥梁;应用程序只是我们在移动设备上访问互联网的方式,而互联网是旧的桥梁,不是新的桥梁。新的桥梁是一种用户界面,能够在你需要时准确地提供所需内容,而在不需要时消失;它基于人工智能,而非应用程序。苹果面临的危险是,试图将人工智能限制在其当前范式中,最终会被视为微软试图将互联网锁定在其设备上的行为:一开始徒劳无功,最终致命。”
YC合伙人吐槽:今天的AI应用不行,不是AI的问题,而是产品设计能力不行
YC 合伙人 Pete Koomen 认为,当前许多 AI 应用体验不佳并非 AI 模型能力不足,而是产品设计落后于技术发展,未能充分利用大模型的潜力,尤其体现在忽视系统提示词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定制。
解决方案可能是开放并可编辑的系统提示词。 通过允许用户自定义系统提示词,可以更好地引导模型生成符合用户需求和风格的输出。这类似于编写一个函数,用户输入(用户提示词)决定输出(模型响应)。
视频:[90分钟全] 大伟哥上交演讲-第1集-米哈游编年史与AI之路
最近大伟哥在上海交大的分享,真诚而坦率,收获满满:
1.米哈游可以看作是以创作者为主体的公司
2.困惑、迷茫的时候会看书,他推荐了《悉达多》
3.放松的方式是跑步、冥想
4.总有人比你更卷,只有找到热爱的事情,才能超越别人
5.创作欲过剩会引发问题,但无法避免
6.坚信AI是未来,想象一下,当游戏内容素材成本大幅降低,游戏就能做到千人千面了
碎片
1.Life comes down to two things: 1)Knowing how to get what you want 2)Knowing what’s worth wanting
2.从 Attention 到 Action,AI 正在重写整个分发逻辑。未来 AI 的分发,不靠推荐算法,而靠“交付记录”。
3.利用来自 OpenRouter 这一知名 LLM 市场的数据,关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需求的三个典型事实:1)更好模型的发布带来快速采用。2)新模型发布在导致现有模型替代或市场扩张的程度上存在差异。3)存在大量多宿主现象。同一个应用使用多种可用模型。
4.刚到旧金山,我满怀希望地给 Evan 讲我们的计划,结果他说: 「Josh,我老实跟你说,没人知道正确答案,那些成功的人也都是在摸索,运气占很大一部分。」这句话让我挺失望的,毕竟大老远跑来,本以为他们会特别有主意。但恰恰是这句话,对我后来的职业选择和看世界的方式影响特别大 —— 我意识到,其实大家都是在边走边看,随机应变。这也成了我们做事情的一个基础逻辑:面对未知,我们到底怎么往前走?这一直是工作的核心。——Arc浏览器创始人专访:复盘Arc得失,想用Dia重新定义AI浏览器
5.人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日常的生活构成的,这种时候如果不做好准备,万一没死的话,之后的日子就会很麻烦。
6.Thomas Mitchell on finding happiness where we are: “People are always looking for happiness at some future time and in some new thing, or some new set of circumstances, in possession of which they some day expect to find themselves. But the fact is, if happiness is not found now, where we are, and as we are, there is little chance of it ever being found. There is a great deal more happiness around us day by day than we have the sense or the power to seek and find.”
7.我们早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引用能力」:逐行引用并确保引用的精确性,这在法律工作中至关重要。——Harvey:ARR 1亿美元、估值30亿,用Agent思路解决法律场景AI落地难题
8.蔡康永: “你没有用力生活,却想要生活值得”
交流
如果你想评论、提问、探讨、建议或是赞助,欢迎给我邮件:[email protected] 或者telegram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