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订阅人数213,最近新增2个朋友订阅!
快五一了,有自己的计划吗?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是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有个问题:能否用笔记记录来克隆一个“我”?
最近与朋友畅想未来时,我们谈到了黄叔创建AI分身的事情。这让我思考:如果有无限聊天容量和记忆功能的AI,它是否能真正了解"我"?同时,在flomo五周年之际,创始人少楠回应粉丝提问时表示,他在flomo中记录的更多是"自己关心的事物",而非"自己本身"。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深思。
作为《认识自己手册》的作者,我一直关注"自我"这一课题。我曾在Notion上系统整理过"我的关注"、"我的身体"、"我的能力圈"以及"我的信念"等内容。然而,我发现当前的笔记应用大多关注的是"我们关注的事物",而非"我们是谁"。
以MEbot为例,它试图从知识库出发,通过这些内容来克隆一个"我"。但知识库存在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倾向于无限扩充它,却常常忘记我们已拥有这些知识。这些内容往往只是我们出于兴趣或渴望而想要了解的部分,并未真正融入我们的自我。
相比之下,日记、心情记录或社交媒体发言等内容或许更能反映"我"的变化轨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某个时刻的"我"。
然而,即使是这些记录也无法完整克隆"真正的我",因为它们缺少了构成自我的关键要素——风格、审美与价值观。我们选择收藏什么,决定抛弃什么,保留什么,这些选择本身就体现了我们的价值判断。像MyMind这样的应用尝试让用户学习抛弃收藏,但我从未选择"忘记"任何内容——我们总是难以放弃潜在的可能性。
这些难以言传的内容被称为"隐性知识"。市场上至今没有一个成功的"乔布斯"智能体或其他顶尖人物的AI分身,正是因为视频、文字等表面内容无法完全呈现一个人的思考方式。真正的顶尖专家思考包含大量的隐性知识、直觉判断和长期积累的经验,这些是现有文本资料难以完全捕捉的。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人类无法全面而真实地记录自己。当我们脑海中闪现无数想法时,我们很少会想着将它们全部记录下来。
我相信未来可能会有一个"克隆的我",但它绝不会仅仅通过笔记记录或知识库等显性内容构建而成。塑造"我"的是那些难以捕捉的思考模式、情感反应和价值判断,这些才是"自我"的本质所在。
这段时间的问题有:
- 雕琢一个想法,还是寻找一个新的想法?
- 当你不自信的时候,如何与用户跟沟通?
- 如何理解媒体和宣传营销?
更多问题,可以查看:每日一问-第二季201-300
最近更新
创作者经济
对于创作者,创作,以及创作经济的观察与分享
- 随着主要平台在其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加紧对注意力的控制,个体创作者被抛在了寒冷的角落,Substack 采取了相反的做法。根据其联合创始人的说法,该平台不仅致力于留住创作者在其平台上——它还支持他们在其他地方的成功。
- 据德勤称,Z 世代现在花在用户生成内容上的时间比传统娱乐多 54%。超过一半的人表示,社交媒体比电视或电影更相关。
- YouTube 为直播主添加了移动订阅者列表和用于安排休息的新工具——因为倦怠是真实存在的。
词汇
想象无能:在投资领域,"想象无能" 指的是缺乏预测未来市场变化、理解潜在风险和机遇,以及设想不同投资情景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投资者无法跳出当前的信息框架,难以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做出不明智的投资决策。
信心 (Confidence):从广义上理解,信心 是一种对自身或某人/某事物能力、品质、成功的积极信念和确定感。它是一种心理状态,驱使我们去行动,去迎接挑战,并相信能够取得积极的结果。团队信心是指一个团队或组织对其集体能力、目标实现、应对挑战的共同信念和积极预期,这是一种集体层面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团队成员对彼此、对团队整体、以及对组织能力的信任和乐观
人生选择性表达: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人生选择性表达" 指的是我们并非被命运或基因完全决定,而是拥有选择的自由,去激活和发展自身潜能,如同细胞有选择地表达基因。 换句话说,就是人生并非预设剧本,我们通过后天的选择和行动,塑造独特的自我,活出各自不同的人生。
增援未来的自己:一种面向未来的积极行动和思维模式,指的是现在的你为了未来的自己能够更好、更轻松、更幸福地生活,而采取各种预先准备、积累资源、提升能力、维护关系等行为。 本质上,它是对未来自我的一种投资和支持。
观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小观察
- 一块草地就可以吸引一大批家庭来这里露营,如果没有帐篷,那么我看到了上个世纪油画里的现实版。
- AI发展太快了,快得让一些人感到沮丧
- AI让一些人的自我变大了,开始为自己做产品了
- 对某个产品、某个公司、某个人有没有信心,会有很大差别。
- 可以试试,让可以联网的AI推荐某个类似的网站,比如影视截图的网站、钓鱼的网站,你会发现每个事物都有愿意为之付出心血的人
阅读
现在,自媒体已经成了企业的“门客”,很难从自媒体口中知道一个产品的真实样貌了。这篇关于特斯拉FSD的文章算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如果你关心自动驾驶,可以了解下FSD在中国的真实表现。
本文推测如果乔布斯还活着,他会如何设计苹果的 AI 业务,认为他会注重用户体验、隐私保护和内容授权,打造一个以人为本、值得信赖的 AI 生态系统,而非单纯追求技术领先。乔布斯会选择一个简洁、人性化的名字(例如 “iThink”),并将其定位为个性化、直观的 “个人智能”,而非冰冷的技术产品。 乔布斯会采取类似 iTunes 的授权模式,与内容创作者合作,确保 AI 内容的合法性、可靠性和可信度,而非依赖于数据抓取。乔布斯会将 AI 集成到苹果现有生态系统中,打造一个环境助手,而非单独销售 AI 产品。它会在需要时提供帮助,不需要时则隐身,注重用户体验的无缝性和便捷性。
视频:小王子 The Little Prince (1974)
真人版小王子,个人觉得还是蛮不错的,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视频翻译的字幕不太行)。
碎片
1.Agentic AI 的 3 要素是:tool use,memory 和 context,围绕这三个场景会出现 agent-native Infra 的机会
2.由于 AI 代理不像人类那样浏览网页,快速浏览标题或停留在华丽的视觉效果上,因此使内容在 AI 推荐中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将与我们在传统网络上习惯的方式大相径庭。即使是经过验证的 SEO 策略也将逐渐失去重要性,因为今天的网络爬虫正逐渐被优先考虑机器可理解的组织和语义清晰度的代理所取代。
3.愿意主动承受痛苦,才是热爱的证明
4.他在某个阶段都说了自己相信的东西。
5.沙法克认为,阅读一本书是一种激进的无我行为。你离开你所熟知的世界,完全步入另一个世界。更重要的是,你开始完全生活在另一个生命中。伟大文学的力量在于它吞噬了你整个存在。你被主角的思想、感情和戏剧所占据。你与角色并肩生活,体验一个具有多感官深度的虚构世界,这种深度无法简化为仅仅在页面上阅读文字。正如乔治·R·R·马丁在他的角色乔仁中所写的:“一个读者在死之前活过千百次。而从不阅读的人只活一次。”
6.AI 模型或许永远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套壳”来让它更易用,需要“补丁”来让它更可靠。
交流
如果你想评论、提问、探讨、建议或是赞助,欢迎给我邮件:[email protected] 或者telegram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