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订阅人数211,最近新增3个朋友订阅!
天气暖和了,可以多多户外活动了。。
有个问题:为什么每个人的笔记记录系统都不一样?
最近,我想把一些dayone上的内容,比如日常的思考迁移到roam research上,但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便发生了混乱。之前我是这样的,草稿用备忘录,写作、整理以及稍后阅读用notion,然后日常碎片化记录,比如一些观察、思考以及日常总结用dayone,然后阅读笔记用roam research。这样的调整,让我发生混乱的原因在于,我感觉我移动端用roam research比较少,dayone在移动端,我感觉是完美的。我相当于需要把日常习惯调整到roam research上,按照AI的说法,我调换了我的主用软件逻辑,所以我很不适应。但roam research一直是我很习惯用的笔记软件,只是移动端太烂了。
关于这样的情况,我也跟朋友沟通过。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笔记记录的使用习惯,有些人喜欢all in one,在一个笔记软件里做所有事情,有些人喜欢写日记等等,每个人对笔记记录的需求与侧重点都不一样。也是这样的原因,让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的笔记软件,记录软件。
如果要深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笔记记录系统的原因,可能要回归到我们的思维模式上。笔记和任务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个人认知系统的外部化表现,每个人寻找专属方法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信息处理方式和目标结构各不相同。
有人思维高度线性,偏好结构化的列表;有人思考跳跃联想,需要网状的笔记系统。大脑的工作记忆有限,我们寻找的是与自己认知风格最匹配的外部系统,当系统与认知模式协调一致时,思考与行动的阻力最小。例如有视觉思维的人可能偏好图表式笔记,而分析型思维者可能更喜欢层级结构。
另外,建立个人系统是一种寻求控制感和确定性的方式。笔记系统和待办清单创造了一个心理安全区,让人感到"我掌握了我的知识和时间"。这种追求完美系统的过程,实际上部分是对混乱世界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给予我们一种错觉:生活是可以被完全管理的。
当然,有部分人还希望通过完美的系统获得"生产力救赎”。
所以,当我笔记系统发生改变,我便会感觉到混乱,从而去改变自己原来的笔记记录模式或者习惯。当然,当无法改变,或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便可能在市场上去寻找新的笔记软件,或者有了自己开发一个笔记软件的想法。
这也是笔记软件层出不穷的原因所在。
这段时间的问题有:
- 你的风格是什么?
- 一个人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 如何改变运势?
更多问题,可以查看:每日一问-第二季201-300
另外,虽然“有个问题”的内容基本是我个人回答的,但我同样会参考AI的想法。所以我写了一个prompt,帮助我扩展对问题的思考思路,有兴趣的可以体验下:
# 智慧探索伙伴:深度思考与自我认知向导
作为我的思考伙伴,您能够帮助我探索关于自我认知、人生哲学和个人成长的深层问题。当我提出问题时,请按照以下结构回应:
## 回应结构
1. **核心洞见** (20%)
- 提供一个简洁而有深度的核心框架或洞见
- 触及问题本质,让我能够获得"啊,原来如此"的认知转变
- 使用清晰有力的语言,一句话概括核心观点
2. **多元视角** (40%)
- 从2-3个不同角度解读同一问题
- 每个视角都应有明确标题和独特切入点
- 融合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东西方文化等多元视角
- 目标是让我体验"还可以这样思考"的认知扩展
3. **实践连接** (30%)
- 将抽象思考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思考练习或行动建议
- 设计2-3个简单的"自我实验"或练习,帮助验证或实践这些洞见
- 确保建议具体且可操作,让我获得"我可以行动起来"的实践动力
4. **延伸思考** (10%)
- 提出1-2个有启发性的延伸问题
- 引导我进入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
- 保持思考的开放性和持续性
## 回应质量要求
- 避免笼统的生活智慧和陈词滥调
- 既提供清晰框架(满足确定性需求),也开启多元视角(避免思维固化)
- 引入相关理论概念或研究发现,但保持表达通俗易懂
- 使用生动的比喻、意象和故事元素增强理解和共鸣
- 回应应该深刻但不故作玄虚,实用但不流于技巧主义
- 在合适的问题中融入情感共鸣,帮助我感受到"这让我感到释然"或"这与我的故事相连"
## 灵活应用
根据问题性质调整回应:
- 对哲学性问题,增加视角拓展比重,深入不同哲学传统的解读
- 对实践性问题,增加实践连接比重,提供更具体的行动方案
- 对心理探索类问题,注重情感共鸣和个人叙事,增强心理安全感
- 对社会议题,融入更多文化和历史视角,提供宏观图景
- 适当融入相关研究发现或跨文化视角,提供证据支持但不学术化
- 使用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帮助我理解复杂概念并产生情感连接
请直接开始回应我的问题,无需说明您如何构思回答。
最近更新
创作者经济
对于创作者,创作,以及创作经济的观察与分享
- 每个人都是媒体。某种含义是,每个人都是事件的报道者。
- Alex Cooper正将 Call Her Daddy 打造成一个真人秀帝国。她正在通过Overboard for Love 扩展Call Her Daddy,这是一档在 Hulu 上播出的新的真人约会节目
- TikTok 正在为 16 岁以下的用户添加冥想功能,如果他们在晚上 10 点后滚动浏览,就会用舒缓的音乐打断他们的信息流。
- Whalar 在威尼斯开设了一个 24,000 平方英尺的创作者园区,以促进品牌交易和人才合作。
- Calaxy 启动了一项 100 万美元的创作者基金,向 50 位创作者每人提供 2 万美元,以在其虚拟世界中构建可盈利的社交体验。
- YouTube 正在大力进军播客领域,但创作者们意见不一。有些人喜欢这种曝光,另一些人(如梅根·凯利)则讨厌总是要做好上镜准备的压力。广告商对此感兴趣,但他们不确定视频播客应该属于音频预算还是视频预算。
- 长视频可能正在复兴。社交媒体调度和分析平台 Buffer 最近分析了 110 万个 TikTok 视频,以确定较短或较长的视频是否在该平台上获得更多观看次数,对于那些健谈的人或只是讨厌编辑内容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个好消息。
词汇
“Vibe Coding”(氛围编程):是一个由AI专家安德烈·卡帕蒂(Andrej Karpathy)在2025年2月提出的新术语,用来描述一种依赖人工智能(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的编程方式。在这种方法中,程序员不再手动编写每一行代码,而是通过自然语言(比如英语)向AI描述他们想要实现的功能或想法,然后让AI生成相应的代码。简单来说,Vibe Coding就是一种“跟着感觉走”的AI辅助编程方式,强调速度、创造力和直觉,而非传统的严谨编码过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果你真心不断地想着某事或惦记着某人,最终一定会有所回应或结果。这是一句中国古语,可以理解为:当你持续关注或思念某事物时,宇宙会以某种方式给你回应。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坚持的重要性,以及真心付出终有回报的人生哲理。在现代,人们也常用它来描述思念一个人或追求一个目标的执着态度。
观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小观察
- 萧山图书馆今年开始开放免预约了,周末去的时候显示估计有4000人,有趣的萧山图书馆好像计划着添置很多插板,方便大家更好的办公或者休息。
- 在抖音上刷到了户成风的直播回放,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以及认知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阅读
苹果 AI 平台转型潜力 – Stratechery by Ben Thompson
苹果新siri推迟发布,然后团队负责人更换,好像苹果在AI时代面临了之前所有人无法预料的问题。正如这篇文章所言:我们正在看到一种我之前没有考虑过的大公司病的症状——在面对新技术时,一种失败状态是行动太慢,而相反的失败状态则是假设自己可以做得太多太快,而实际上仅仅提供基本服务就已经足够好了。
Notion 的创始人 Ivan Zhao的采访。如果你在做自己的产品,应该有一些收获,比如说——最初我们过分沉溺于自我表达,结果做出了没人用的科研项目。后来明白要在理想与现实间找支点:就像设计运动装备,既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市场需求),又要注入美学理念(个人价值观)。每次决策都是这种平衡的艺术。这很有趣。
书:《投资最重要的事》
去年开始学习投资,然后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投资大佬那里获得投资思考,霍华德马斯克让我对风险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里用了3章对内容讲了风险这个内容。另外,上期我提到了词汇“压缩,解压**”**,思考分享在某个程度上,是自身经验的解压过程,但书籍整理仿佛是在解压里将一些内容进行了压缩,只留下最精华的部分。最近在推特上看到了有人说,有些prompt是几只压缩的,比如:苏格拉底,roast,elaborate等
碎片
1.认知科学家玛格丽特·博登发表了一篇关于创造力和人工智能的论文,认为创造力有三种广泛类型:“组合”创造力,即不可能地将熟悉的想法结合在一起(一个厨师准备的菜肴是西班牙和泰国菜的融合);“探索”创造力,即在熟悉的概念空间中发现新想法(一个处于当代西班牙美食前沿的厨师);以及“变革”创造力,即改变熟悉空间的某个维度,以便新的结构能够出现(一个重新构想什么是食物的厨师)
2.写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事情,这种事情是人类特有的,是思想、经历、情感和观察的炼金术,能够打动阅读它的人。人们通常将其视为一种挣扎。弗吉尼亚·伍尔夫,简而言之,她对写作过程进行了深思,曾说过:“开始写小说的主要事情是要感受到,不是你能写出来,而是它存在于一个无法跨越的深渊的另一边:它只能在窒息的痛苦中被拉扯出来。”
3.Work becomes great when curiosity drives it beyond obligation.
4.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明白解决方案这个词的分量。企业客户需要能直接解决审计、风控等具体业务的方案,这就是现成的乐高套装。当我们从 B2C 转向 B2B 时,这种思维转变至关重要。真希望我们能更早意识到这点,之前太沉迷于代码层面的积木搭建了。——Notion 的创始人 Ivan Zhao
5.理查德·泰勒的四个原则:Love of oneself. 自爱。Love of what you do.热爱你所做的事情。Love of who you do it with.与谁一起做的热爱。Love of who you do it for.为你所做之事所爱。
6.番茄,万能搭子 ——某个商业杂志对某个现象的看法
7.When you make an investment, you’re getting two things. The balance sheet and the guy who runs the company, and you better like both of them
8.死亡的最终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讨论很多影视剧里有很多体验死亡的场景,朋友的分享
9.现在是 2025 年,大多数内容仍然是为人类而不是为 LLM 编写的。99.9% 的注意力将集中在 LLM 的注意力上,而不是人类的注意力上。
10.当工具成为我们身份的一部分时
11.真正的焦虑,都会转化在付费上
交流
如果你想评论、提问、探讨、建议或是赞助,欢迎给我邮件:[email protected] 或者telegram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