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内容为付费内容,内容会同步在小报童《人间松弛指南》更新,订阅用户如果想在小报童平台阅读,可以联系我。
以前的内容,更多是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现在我开始尝试从一些比较大的概念,比如情绪,生命等等,以「理解」来阐述我的理解。内容形式上,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时期的感受有所不同,但目的依旧是还是想对该主题进行理解,并对以后的生活选择有所帮助(轻松一些)。如果你觉得这样形式的内容,太过于理论,或者难以理解,请告诉我。我会做相应的调整,或者还是回到之前的逻辑框架。
另外,这篇文章也将设置成免费,以吸引更多人对《人间松弛指南》感兴趣。
如果说,这两年有什么问题困惑着我,那一定是“情绪”。我常常因为某个比赛,某个影视……而情绪满满,久久无法消散。
因而,我开始尝试理解情绪。我看了一些书,也留意了下各平台的情绪现象。今天,我想试着去说说我对情绪的理解。
什么是情绪?
这两年,我看了两本关于情绪的书《情绪》和《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这些书籍有讨论情绪的产生,但并没有去明确定义什么是情绪。
我不太理解其中的原因,不过,维基百科给了我答案:目前还没有关于定义的科学共识。
维基百科,还给了一个模糊的定义:
情绪(Emotion)是由神经生理方面变化引起的精神状态,与思想、感觉、行为反应以及一定程度的快乐或不快乐有不同的关联。 情绪通常与心境、气质、个性、性情(disposition)或创造力交织在一起。
不过,我相信这个定义并不能让情绪被理解,反而可能让我们有更多困惑。当然,我们想要了解定义,并不是目的,目的是理解它。而情绪无法定义的核心也是在于,人们理解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
社会构建理论承认文化和概念的重要性;心理构建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人的大脑和身体内的核心体系构建的;神经构建理论认为经验和大脑联结;情绪建构论融合了这三种构建理论的所有要点。
情绪建构论认为:你的大脑都会根据过去的体验形成概念,从而指导你的行动,赋予你的感觉以意义。当涉及的概念是情绪概念时,你的大脑就会构建情绪的实例。
情绪不是对世界的反应。你不是感觉输入的消极接受者,而是情绪的积极构建者。由感觉输入和过去的体验,你的大脑都在构建意义、确定行动。如果你并没有可以代表过去体验的概念,那么所有的感觉输入对你来说就只是一堆噪声。你不会知道这些感觉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出现,你不知道如何对待它们。拥有了概念,你的大脑会赋予感觉以意义。有时,这样的意义就代表了情绪。
传统情绪观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某些情绪是天生的,具有通用性:世界上所有健康的人都应该能够展现这些情绪,也能够识别它们。但情绪建构论认为,情绪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情绪是通用的,那么这一定是源于人们拥有共同的理念。比如:英语和中文中很难表达出类似荷兰语“gezellig”(朋友之间一种特殊的舒适体验)概念。
在这个理论下,人的情绪是不可以被“准确”感知的。因为在人的面部、身体以及大脑中,情绪实例并没有对应的客观指纹(特定的情绪对应特定的表情),所以“准确性”也就毫无科学意义。比如:在你愤怒时,你可能会沉下脸,轻皱眉头或者紧锁眉头,也可能会喊叫、大笑,或者甚至会站在一边一声不吭,具体情况取决于当时的情境中哪种行为最有效,而不是一个固定的表情或者动作。
而我们的所有的情绪源头都来自于内感受(interoception),即简单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源自你体内正在进行的一个过程。内感受是大脑对所有感觉的表征,这些感觉源于你的内部器官和组织、血液里的激素以及免疫系统。然后这种内感受网络会对你的身体进行预测,根据身体的感觉输入测试模拟结果,更新大脑对周围世界的模型。
另外,身体带给你的感觉并不总是反应你身体的真实状态。那是因为熟悉的感觉并不是真的源于你的身体内部,这些感觉包括心脏跳动、呼吸,以及最重要的、常见的愉快、不愉快、唤醒以及静止不动。它们是由你的内部感受网络中的模拟驱动的。
总结一下,你感觉到的是你的大脑中相信的东西。情感主要源于预测。你看到的是你相信的事物——那就是情感现实。
情绪认知
最常用的六种基本情感包括开心(happiness),难过(sadness),生气(anger),恶心(disgust),害怕(fear),惊讶(surprise)
但我们要知道情绪词汇是婴幼儿习得情绪概念的关键。情绪词汇,不是孤立的词语,而是处于婴幼儿情感空间的其他人利用情绪概念,对他们说出的词汇。比如某个场景下的“快乐”。当然,没有情绪概念,情绪依然存在,但受影响的人意识不到。
这也是很多人会提到的,我知道我有情绪在,但我表达不出来。这里便需要一席情绪词汇进行传达。
比如:gigil(菲律宾语)——想要抱紧或者揉捏某样超级可爱的事物的冲动。voorpret(荷兰语)——预感到有好事即将发生时的兴奋。
而当我们对这些情绪词汇有了了解,我们也会更加方便理解他人。
另外,情绪有五个最突出的特性:价值性、持续性、概括性、可变性和自动性。这五个特点可以让我们对情绪有更多理解。
价值性(Valence):指情绪的正负性,即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例如,快乐、兴奋等情绪就是积极的情绪,而愤怒、悲伤等情绪则是消极的情绪。
持续性(Duration):指情绪的持续时间,即情绪能够持续多长时间。有些情绪可能只持续几分钟,而有些情绪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更长时间。
概括性(Generalization):指情绪的泛化程度,即情绪是否只涉及到一个特定的事件或情境,还是可以扩展到其他情境中。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感到极度愤怒,但是这种情绪并不会扩展到其他情境中。
可变性(Variability):指情绪的变化程度,即情绪是否经常变化,或者是否比较稳定。有些人的情绪可能经常变化,而有些人的情绪则比较稳定。
自动性(Automaticity):指情绪是否是无意识的或反应性的。有些情绪可能是无意识的,例如自动地感到害怕或焦虑,而有些情绪则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产生的,例如决定感到愉快或不愉快。
社会情绪与个人情绪
根据上面的情绪概念,我们能知道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文化有关。
在国外,你可能获得一些新的词汇概念,对事物有一些新的情绪表达。而在国内则会收获另外一种情绪。比如:“厌男”、“厌女“等。这些社会情绪,会在某些平台,转成为平台情绪。而平台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吸引用户并影响用户行为。比如:消费平台会鼓励用户通过消费来传播或消解情绪;讨论性论坛则会鼓励用户把分享即时性情绪制造热度……而用户们反过来,也会为了维持平台调性而排斥与其相反的情绪想法。
另外,很多人其实会混淆自己的情绪是社会情绪和个人情绪。社会上发生了一些严重的事件,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愤怒和悲伤等强烈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个人的情绪状态。事实上,摆脱社会情绪很重要的方式之一便是摆脱那些社会相关信息。
当然,个人情绪也会引发社会情绪。个人的情绪通过社会交往的方式扩散到整个社会中,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负面情绪的言论,可能会引发其他人的情绪反应。这样的例子在微博上很多。
不过,我并不想太纠结于社会情绪与个人情绪。因为就像前面讲到的所有的情绪源头都来自于内感受,而这些内感受的主体是个人。
所以,重点是,作为个人,我每天产生情绪,也在释放情绪。我们是如何被情绪主导,又是如何消解情绪的。
情绪影响类型
如果你留意自己的情绪,对其进行归你总结。你会发现每个情绪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而对于情绪总结概括的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情绪侧写。
情绪侧写是对一个人每种特定情绪触发点的总体描述,比如其形成的速度有多快、强度有多大,以及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消散。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情绪侧写的术语包括“临界值”“达到峰值的潜伏期”“强度”和“复原”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取决于每个人的具体情绪,特别关乎其积极或是消极的本质。
我们对每种情绪所做出的反应倾向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专属于你的情绪图谱,即你的情绪侧写。每个人的情绪侧写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大脑的物理结构及对大脑产生影响的人生经历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里,我以用高涨的情绪为例,列一下常见的情绪侧写情境。
1.情绪的酝酿时间很短,可能是一瞬间,但情绪的消散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比如追剧。
2.情绪的酝酿时间很久,但情绪的消散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比如说去看自己最爱歌手的演唱会。
3.情绪的酝酿时间很短,但情绪的消散也会快。可能是买了一杯好喝的奶茶。
4.情绪的酝酿时间很长,但情绪的消散会快。可能是看了某个期待很久的电影,但发现是烂片
了解情绪侧写情况,在一定程度能够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倾向,并对其加以改变。除此此外,在关注情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各种情绪下,我们的行为模式。因为这些行为模式的产生,是我们潜意识里对各种情绪消解的方式,而改变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我们处理情绪的方法。
因情绪而产生的行为模式,我这里主要分为情绪生产和情绪消费。
情绪生产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内容并不是由情绪而产生的,但情绪确实会产生一部分内容。而情绪生产的内容都是有时效性的,只在当下的节点有效。其实上面提到的四种类型的情绪都会导致内容生产。
比如: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发了推荐或者吐槽的朋友圈,看了一场演唱会,而发布了一个视频。而因为这种临时的情绪表达很强烈,也让一些平台有了价值。比如虎扑。
虎扑本质上是情绪的垃圾场,当你看完一场比赛之后,去虎扑上发一个帖子,不管是称赞某个球员的表现,还是吐槽某个球员的失误,都是某种情绪的表达。而只要用户对比赛有情绪的表达,那么虎扑这样的平台便会有一定的存在价值。
而像虎扑这样的产品其实很多。比如贴吧、豆瓣影视书籍类的小组,甚至小红书,抖音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情绪生产的平台。
但事实上,情绪生产是有门槛的,这种门槛不是是内容制作的门槛,而是在于生产是一种能量消耗,因而虎扑上相关的帖子是有限的。虎扑上的帖子永远比不上评论数。一方面,情绪的生产有一定相似性,你的情绪可能已经被某人表达了;另一个是评论的生产门槛更低一些。
其实,这两年,虎扑找到了一个门槛更低的情绪生产的方式,那便是评分系统。这两年,虎扑用户用评分表达自己情绪已经成为常态。2022年,勇士在总决赛期间单场比赛获得了100万个评分。二今年,虎扑把这种评分系统开始扩展到音乐和影视领域。
这种评分的表达也慢慢扩展到了豆瓣,你可以看到豆瓣很多评分都是对于某一集的表达和情绪,而不是整个影视内容。
说到豆瓣,其实也有另外情绪表达的模式,那就是影视类答题,通过答题获得徽章,来展现自己对某个节目的喜爱。
另外,内容平台上弹幕和评论区的设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用户满足在进行内容消费的时候,立马就完成情绪生产的行为。
最后,情绪生产达到一定水平,会形成情绪创作。也就是生产不仅仅围绕着情绪,而是把情绪作为生产创作的动机之一,从而创作出能抵抗时间的作品。
情绪消费
情绪的消费,核心在于共鸣。而这些共鸣的内容便是来自于情绪的生产。
看到一部好看的影视剧,我们都会去看豆瓣影评,看看别人的评论,相关的评分;甚至,会去看一下UP主、KOL的推荐,同时会浏览相关评论区。看到一场精彩的比赛,参与一次有趣的线下活动,都是如此。
负面情绪也是如此,不然是男友出轨、工作不开心、我们都可能去看别人类似经历的分享,以及相关评论。
当然,情绪的消费度取决于情绪生产的质量。优质的内容推荐机制以及妙评都是为了在大量内容里把共鸣感最强的内容筛选出来。
而我们对情绪内容消费的需求则跟四种类型的情绪消散速度。一般而言,情绪越是强烈,情绪消散速度越慢,对情绪内容消费的需求越高。比如一场期待已久的演唱会,在你看完之后,你可能会在接下来一周内都继续搜索相关的内容。即便你看到的内容基本都是雷同的,但因为情绪的作用,让你依然对这样的内容有需求。
另外,除了内容消费之外,还有行为消费。比如:解压玩具,唱ktv,抽烟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购物消费。用购物带来的新感觉来掩盖原有的情绪,成了一些人的主要办法。这让直播电商得到了繁荣,但这样的情绪消费,有时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然也不会有看的时候很好,但深夜却很空虚的情况。
情绪替换,也是让情绪消费内容得到兴起的原因,但真正解决问题,可能需要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
对于消散速度快的情绪,并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但那些需要长时间消散的情绪,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或者生活的热情,而这便需要情绪管理了。
在《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一书中,提到了情绪管理的三种表达方式。
一:接受 如果你接受了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而且只关注自己能做什么,并以积极的方式应对,你就能减少很多情绪上的痛苦。如此一来,情绪带给你的便是激励和力量,而不会将你摧毁。
上面有提到你可能会因为一场期待已久的演唱会而产生长时间的情绪,想要去各平台消耗这种情绪。但如果你不接受这样的情绪,那么,情绪可能会延续更长时间。
二:重新评估 对刚刚发生的事情进行解读是大脑出现某种情绪反应的一个阶段,心理学家将其称为“评估”。
评估其实是对情绪的确认,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有错误的判断,或者是对事情多严重程度有错误的判断,因而重新评估会让你更好地理解情境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来改变情绪反应。
三:表达 表达自己的感受会增加大脑前额皮层的活动,而同时减少杏仁体的活动,因此会产生与重新评估类似的效果。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写过这样的话,“悲伤若不说出口,就会始终与不堪重负的心窃窃私语,直至让其变得支离破碎。
表达,其实让我们便回到了情绪生产。生产者比消费者需要更多能量,因而,对于情绪释放的作用也会更大。
不过,我研究发现,情绪管理的方式不只是上述几种,还包括:
-
让你的身体预算(人体对于身体和情绪状态的资源分配和管理)处于良好的状态
如果你想感觉良好,那么你的大脑就会对你的心跳、呼吸、血压、体温、身体激素、新陈代谢等进行预测,然后调整到满足你身体的实际需要。按摩、瑜伽都是比较好的方式。另外,有些人情绪不好,会去看电影电视或是阅读,这也是调整身体预算的方式。当你沉浸在他人的故事中时,你会忘掉自己的烦恼。部分内感受网络被激活,同时,阅读也可以防止你胡思乱想(这对身体预算有害)。(美食也是如此)
-
学习新的情绪词汇 不要什么时候都用“悲伤”一词,学着了解“气馁”和“沮丧”的差别。一个情绪能力高的人不仅能掌握很多情绪概念,而且他知道什么时候用哪一个概念
-
对感觉进行精准分类 例如:“在我面前的这只蜘蛛长得很丑,样子让人恶心,让人害怕,但也很有趣。”害怕蜘蛛的人用这种方法最有效,它有助于减轻人们的焦虑。
-
每天记录你的情绪,并分类 在提高了情绪粒度之后,另一个锤炼概念的方法是每天记录你的情绪。你知道的概念越多,能够构建的情绪实例也就越多,因而也就能更有效地对情绪进行重新分类,进而掌控自己的情绪,调节行为。
这里,我分享一些可用的词汇:我有困扰、我很无聊、我不想思考、我在逃避、我不爽、我怀疑、算了……
-
改变你的位置或者环境 环境会改变人的情绪与心情
-
共同构建的体验 我们是群居动物。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减轻负面情绪并增强情感稳定性。
当然,目前相对主流的情绪管理方式在于前面提到的情绪消费,不管是内容消费,还是行为消费,都成了很多人最常用的处理方式。这也是,这几年,内容市场相对繁荣的原因之一。不过,如果你发现情绪消费无法起到作用的时候,上面提到的情绪管理方式应该能起到一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