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内容为付费内容,内容会同步在小报童《人间松弛指南》更新,订阅用户如果想在小报童平台阅读,可以联系我。
1
昨天和朋友吃饭时,我们聊到了中美AI的差距。
我说:"GPT5发布后效果变化不大,说明美国也遇到瓶颈了,中国有机会追上。"
朋友却摇头:"但ChatGPT用起来还是比国产的好太多,美国人才密度也更高,差距依然很大。"
奇怪的是,我们对"GPT5变化不大"这个事实都认同,但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
类似的分歧无处不在——看完同一部电影,你觉得是神作,朋友却觉得是烂片;面对同一个新闻,你们的解读南辕北辙;甚至对同一个人,你们的评价也天差地别。
为什么面对相同的信息,我们却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更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即使事实摆在面前,我们也很难说服彼此?
2
很显然,这不是因为偏见——朋友并没有情感用事,拒绝接受客观事实。我们都愿意理性讨论,也都认同基本事实,但就是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这让我意识到,问题出在一个更深层的地方:认知框架。
简单来说,认知框架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操作系统"。就像不同的AI模型,面对相同的输入,会给出不同的输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过往经历塑造的独特"认知模型"。
回到AI的例子,我和朋友都知道"GPT5变化不大",但我的框架是"瓶颈机会论":GPT5变化不大意味着美国遇到技术瓶颈,中国有机会追上,关注的是未来可能性。而朋友的框架是"现状差距论":GPT5虽然变化不大,但依然领先中国产品,说明基础差距依然巨大,关注的是当下体验。我们用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来处理同一个信息。
这就像经典的半杯水问题:乐观者说"还有半杯",悲观者说"只剩半杯"。事实相同,解读模式不同。这种差异比偏见更微妙,也更难处理。因为双方的逻辑在各自框架内都是完全自洽的。
3
那么,什么是认知框架?
就像相机的滤镜一样,同一片风景,通过不同的滤镜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和氛围。我们的认知框架就是那个"滤镜",它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具体来说,这个"滤镜"由四个关键要素构成:你的价值观、过往经历、知识结构,以及思维习惯。它们共同决定了你会关注什么信息、忽略什么信息,以及如何连接和解读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