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内容为付费内容,内容会同步在小报童《人间松弛指南》更新,订阅用户如果想在小报童平台阅读,可以联系我。
1
去年为了研究米哈游这家公司,我开始玩《绝区零》。游戏体验不错,但最近刷相关社交媒体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事实:和我一起玩这个游戏的,基本都是高中生、大学生。
我和他们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我"手残"一些,而且从不参与社区讨论。看着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评论和攻略,我忽然有种"我已经不属于这里"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父母经常说的那句话:"都30了,还不成家,什么时候才能稳定下来?"
另外,同样是30岁这个年纪,为什么我的生活方式和十年前差不多?为什么我还在玩年轻人的游戏?我到底算不算成熟?
今天,我想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成熟?
2
关于成熟,心理学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而且心理学家们确实喜欢列出各种"标志"。
为什么心理学要用"标志"来定义成熟?因为成熟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研究者需要找到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表现。就像医生通过体温、血压来判断健康状态一样,心理学家通过这些"标志"来评估心理发展水平。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能以更多不同角度、更整合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并拥有相对复杂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家Gordon Allport(1961)曾列出"成熟的人"的5个标准:能够积极但客观、现实地看待自己;具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不仅限于婚恋关系);具备基本常识;有幽默感;拥有一套自洽的生活哲学。
而一个人的心理是否成熟,取决于其自我发展水平。心理学家Jane Loevinger将自我发展分为9个连续阶段,其中成年人主要处于后6个阶段:从"遵奉阶段"(一切按社会规范行事,有绝对化的对错观念),到"自我觉察期"(开始反思规范是否正确),再到"公正阶段"(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理解他人也有不同感受),最终可能达到"个人主义期"和"自主阶段"。
真正的自主阶段意味着:不再为道德规则而活,不再一味追求外在成就,而是走向自我实现;认识到冲突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够接纳和应对内外在的矛盾。
这个成熟过程的核心机制是"调整”——当遇到超越既有认知框架的经历时,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体系。正如Loevinger所说,人的自我只有在环境不符合预期时,才有成长发展的机会。
按照这套理论,很多人在认知层面确实已经相当成熟了。我们能理解不同观点、处理复杂问题、为自己的判断负责。
但为什么当我们发现自己30岁的生活方式和20岁差不多时,还是会产生"我不够成熟"的困惑?
问题可能出在另一个维度:行为成熟。
3
什么是行为成熟?简单说,就是你的生活方式看起来"像个大人"。
以前这很好判断:20岁的人听流行音乐、玩游戏、熬夜聊天;30岁的人听老歌、看新闻、早睡早起;40岁的人关心房价、谈论投资、周末带孩子。不同年龄段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标准,就像不同的"制服"——穿什么样的制服,就表明你处在哪个人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