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订阅人数221,最近新增2个朋友订阅!
9月了,时间过得很快呀。
有个问题: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你没有见过的人?
在很多地方看到说,人无法成为自己没见过的人。但为什么呢?
这背后其实是人类成长的根本机制在起作用:我们本质上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和塑造自己的。模仿理论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我们的欲望本质上是模仿性的,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源于对某个"模仿中介"的观察。
这不是缺陷,而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自动复制观察到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为什么美剧总强调"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会天然地模仿父母的行为、价值观、思维方式。
更有趣的是,即使孩子说"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这种反叛本身也建立在对父母的深度观察基础上。他们通过"反向模仿"来定义自己——这说明,就连"不想成为",也需要先"见过"那个不想成为的样子。
但关键问题是:什么算"见过"?如果"见过"只是指面对面接触,那这句话确实成立。但现代社会已经彻底重新定义了"见过"的边界。
间接信息能成为"特质模仿的桥梁":你没见过某位作家,但读遍TA作品后能模仿TA的思维质感;没见过某个运动员,但看比赛视频能复刻技术动作;没见过某位公益人,但听过故事后能学会用善意待人。这些"可观察的特质"通过文字、影像、故事传递,成为重塑自我的素材。甚至"没见过的人"可以是虚构的——想成为《哈利·波特》里坚韧的赫敏,或听说过却未谋面的"长期主义创业者"。你会主动向这些"想象形象"靠拢,最终拥有相应特质。
不过,说回来,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能不能成为别人",而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当你渴望"成为没见过的人"时,本质是被TA身上的某个特质、某种生活态度吸引——可能是TA的勇敢、自律,或是对热爱的坚持。你想"成为"的,从来不是TA的身份,而是TA身上那些能让你变得更好的部分。
最终你会发现,你永远成不了"没见过的人本身",却能成为"融合了TA的优点、又保留了自己核心的新自我":比如你模仿没见过的画家的色彩感知,同时保留自己对"自然场景"的独特观察,最终形成自己的画风;你借鉴没见过的企业家的决策逻辑,同时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走出自己的创业路径。
所以真正的答案是:你成不了"没见过的人本身",却完全能成为"拥有TA特质的自己"。而这份"主动选择的重塑",正是自我成长最珍贵的意义——我们可以主动去"见"更多的可能性,在对他人的向往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
更多问题,可以查看:每日一问-第二季301-400
最近更新
创作者经济
对于创作者,创作,以及创作经济的观察与分享
- 在AI创作领域,目前最常见的技术是AI换脸、AI声音克隆与AI音乐。这些技术之所以流行,关键在于它们能够快速生产符合现有传播渠道需求的内容。与AI视频的独立性不同,AI音乐和AI音频往往需要依托视觉载体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以AI音频为例,创作者"替人读书的锅年糕"利用郭德纲的标志性声音来解说游戏《死亡搁浅》,凭借熟悉声音与陌生内容的反差感成为爆款。在AI音乐领域,创作者们更倾向于借助热门事件和话题来吸引关注。比如游戏《英雄联盟》的"华语乐坛"现象,就是基于电竞战队选手的赛场表现,将经典歌曲重新填词而获得大量传播;而创作者"混沌皮茄总"则以“劝你别读博“这一具有强烈共鸣性的主题,改编多首歌曲歌词,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这些案例共同说明,当前AI创作的成功往往依赖于"熟悉性+话题性"的组合策略——借用人们熟知的声音、旋律或IP,结合当下的热门话题,从而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
- AI作品:单口相声《死亡搁浅》 、西天取经vlog
- 小红书和b站都在重推视频播客了,然后AI播客被一些创业者看作是香饽饽!
词汇
傻子共振:最近了解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描述群体在封闭信息环境中因非理性共识形成的行为联动。其核心逻辑是:当个体为获得群体认同而融入某个圈子时,会主动采取与圈内人一致的行动,即便这些行为看似荒谬无意义,也会在相互强化中形成集体性盲从。
节点人:想找什么人,找节点人,节点人通过一两个朋友就能找到你想找的人
Ad astra, per aspera!:奔向星辰,历经磨难!
compagnia:意大利语词汇,公司和陪伴的意思,是两个拉丁词汇 cum和panis的复合词,意味着“一起分面包”
观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小观察
- 在杭州,天黑也是可以爬小山的,也是有一些人会在天黑的时候去爬小山的。
- 最近为了把一些纸质笔记本上的内容同步到笔记软件里,尝试了下各种语音笔记和语音输入。如果需要将具有逻辑结构的语音内容准确转换为文字,微信里“语音输入”功能是最好用的——实时转录,支持暂停,支持文字修改。
- 看到substack创作者Lenny说:"我最近发现,ChatGPT 给我文章带来的流量已经超过 Twitter 了,这让我很惊讶。“
- 现在我的很多写作内容都是通过与AI对话逐步成形的。通常,我脑海中会有一些零散的思考和直觉,但它们往往处于混沌状态,缺乏清晰的逻辑脉络。通过与AI的反复沟通,这些模糊的想法会逐渐被梳理、连接,最终形成相对完整的表达。比如上面关于"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你没有见过的人?"这个问题,最初我脑海里只有"榜样"这个朦胧的概念,但在对话过程中,逐渐延伸出了模仿理论等更深层的思考框架。不过,与AI协作写作需要具备两个关键能力:足够的耐心和对语言表达的敏锐度。因为AI只能提供某种解决方案的框架,但对语言的微妙之处和深层含义的把握仍然有限。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AI的逻辑推理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意思传达上却与我的本意相去甚远。
- 有人记录是为了对抗拖延,有人记录是为了了解自己是如何重塑自己的过去
- 当我们看到某个世界冠军的时候,我们总是容易忽略到他在拿到世界冠军时候的年龄。一个15岁、16岁、17岁、18岁的女孩。
- 当你看到某个评论时,你需要了解的是,发出评论内容的可能是一个不到14岁的学生。
阅读
Different Kinds of Smart · Collaborative Fund
本文探讨了超越传统智力测验的多种 “聪明” 类型。“聪明”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就是把事情办成的能力。而把事情办成需要远不止数学证明和死记硬背。几种不同的聪明方式:
1.接受一个事实:对于他人的决策而言,你所在领域并不比其他几十个领域更重要或更有影响力,这会促使你把时间花在将你的专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上。
2.一种杠铃式的人格,一面是自信,另一面是多疑;愿意做出大胆举动,但始终把生存置于首位。
3.认识到肯·伯恩斯比历史教科书更受欢迎,因为事实本身没有意义,除非有人关注它们,而人们会关注并记住好的故事。
4.谦逊并不是指你可能会错,而是考虑到你对世界的经历如此有限,你很可能是错的,特别是在理解其他人如何思考和决策方面。
5.说服自己和他人放弃即时满足,通常通过策略性分散注意力来实现。
霍华德・马克斯在 2025 年 8 月阐述了其对资产价值的最新看法,强调内在价值源于资产的长期基本面和盈利能力,是一个相对稳定但主观的概念;而市场价格则是受短期投资者心理驱动的共识,波动剧烈且常常偏离价值。他认为,资产价格的高低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当其与内在价值对比时,才能判断投资的优劣。
这篇文章算是帮我重新梳理了价值投资的逻辑。
这个视频里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纪录片:乔布斯:机器人生
最喜欢的乔布斯纪录片,亚历克斯·吉布尼导演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乔布斯复杂的人格以及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思考。最近在想手机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便先想起了纪录片最后提到的问题。
碎片
1.讲故事的人,不是用一种知识对抗另一种知识。而是邀请我们的认知回到思考。以这一有限的方式看见这个现象性的方式,
2.知识是成功的解释所导致的。但将我们推向前进的思考则是纯粹的故事。
3.正如机器可以被认为是工人延长的手和腿,工人也可以被认为是机器的延伸。我们本想使用机器来完成人力无法胜任的工作,却发现自己必须按照机器的逻辑和节奏来行动。我们以为在控制机器,实际上却在被机器所塑造和控制——这形成了一种微妙而深刻的角色互换。
4.人类贡献注意力、机器获得能量
工具与玩具
2.彼得·蒂尔在斯坦福的创业课原始笔记。后面笔记内容编辑成了书籍《从0到1》,笔记里有一些书籍上并未提及的内容,可以看看。
3.Tiny Book ,用AI把任何书籍压缩成更短版本,可以选择压缩到原书的15%-70%。
4.WeKnora,一款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文档理解与语义检索框架,专为结构复杂、内容异构的文档场景而打造。
交流
如果你想评论、提问、探讨、建议或是赞助,欢迎给我邮件:[email protected] 或者telegram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