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订阅人数218,最近新增0个朋友订阅!
7月有点热呀,周末都是室内活动了。
有个问题:人是怎么废掉的?
最近,抽时间看了《我们与恶的距离2》,里面有位父亲因为创业失败开始堕落。这让我想起了知乎上一个知名问题:人是怎么废掉的?
我觉得人"废掉"有两种不同的路径:
一种是创伤性坍塌,像剧中父亲这样,是因为核心身份的瞬间坍塌。创业者的身份往往与个人价值感深度绑定,一旦失败,面临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存在意义的全面质疑。
这种坍塌主要有三个特征:
- 预期落差巨大:从"即将成功"到"彻底失败"的心理落差
- 社会角色错位:从备受期待的创业者变成需要解释失败的人
- 自我效能感归零:开始怀疑自己的基本能力和判断
最致命的是,这种挫折会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既然努力也会失败,那为什么还要努力?于是主动放弃尝试,任由生活滑向失控。
另一种则是渐进性衰退——更多人在某个时间节点后开始"原地踏步"与倒退。
这是一个缓慢过程,通过日常的微小选择累积而成:
- 奖励机制错位:习惯即时满足,对需要延迟回报的事情失去耐心
- 认知负荷递减:长期回避复杂思考,处理难题的能力逐渐退化
- 身份认同固化:将"平庸"内化为自我设定,失去改变的内在动力
而且这个过程往往不易察觉。每一步都看似合理,每一天都没有明显变化,直到某个时刻回头看,才发现已经滑落了很远。
当然,无论哪种路径,核心都是"期待感的死亡"。当一个人不再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带来更好的结果时,就会陷入消极的自我强化循环。区别在于,创伤性坍塌是瞬间的冲击,而渐进性衰退是温水煮青蛙。但结果都指向同一个终点:放弃成长的可能性。
或许真正的反脆弱,就是在这两种挑战面前,都能重新找回"明天可能更好"的信念。
这段时间的问题有:成见是一座大山,如何易掉它呢?
更多问题,可以查看:每日一问-第二季301-400
最近更新
创作者经济
对于创作者,创作,以及创作经济的观察与分享
- 爆款 AI 内容的创作公式:「熟悉 IP+新奇感」。利用现有 IP 的好处在于,可以借助大众对它的既有认知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AI Video Is Eating The World,创作者、创业者的机会在哪?
- 最近,B站上有个创作者以郭德纲的声音来做读书节目,其选择了相声的方式,然后借助《死亡搁浅2》的热度获得了100万播放量。——【以郭德纲的方式打开《死亡搁浅》第一回】
- 同样,有创作者以名探侦柯南的画风来重制了《少年包青天》——【少年包青天,但是名侦探柯南画风】
词汇
缓存:在频繁需求和获取成本之间建立的一个缓冲层,通过牺牲一定的存储空间来换取时间效率。无论是计算机缓存、创作缓存还是思考缓存,都遵循这个基本逻辑:将经常需要的"东西"(数据、灵感、思维模式)预先准备好,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避免每次都要"从头获取"的麻烦。
情感劳动:通过语言等来博得观众的欢心和打赏
必欲品: 满足拥有欲望而非使用需求的物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占有本身而非功能实现。比如,立体音响是必欲品,对一些人来说,拥有音响才是他们的目的,而不是使用。
观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小观察
- 动画短片会成为游戏剧情的一部分,会慢慢变成常态
- 看了《黑神话:悟空》美术展,是否玩过游戏将很大决定这个展览给人带来的情绪价值。
阅读
来自 Manus 的一手分享:如何构建 AI Agent 的上下文工程?
Manus 公司联合创始人分享了构建 AI 智能体上下文工程的经验教训,强调围绕 KV 缓存进行设计、通过掩码而非移除约束行为选择以及将文件系统作为上下文这三个关键策略,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1.优化 KV 缓存命中率: 通过保持提示前缀稳定、上下文追加式更新、确保序列化确定性以及明确标记缓存断点等方法,显著降低延迟和成本。例如,使用 Claude Sonnet 时,缓存的输入 token 价格比未缓存的低 10 倍。
2.掩码约束行为选择: 避免动态增删工具,而是使用上下文感知的状态机和 logits 掩码来控制工具可用性,防止模型选择错误动作或走上低效路线。例如,通过预填充回复前缀或函数名开头来限制模型的函数调用选择。
3.利用文件系统作为上下文: 为了解决上下文窗口限制和长输入成本高昂的问题,建议将文件系统作为上下文存储,避免过度压缩导致信息丢失。
本文探讨了真正理解事物的深度,强调通过持续深入思考、诚实面对自身认知局限、寻求直接经验以及质疑现有答案等方法,提升理解力,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
1.持续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作者以自身经历和他人事例(例如,一位数学家反复寻找不同证明方法)说明,真正理解需要持续深入思考,而非满足于表面答案。这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努力,并克服容易自欺欺人的倾向。
2.诚实和质疑精神: 作者强调诚实面对自身认知局限,勇于质疑权威观点和现有答案的重要性。费曼的 “不要欺骗自己” 以及作者自身在微积分学习中的经历都佐证了这一点。积极提问,即使问题看似简单,也是获得更深理解的关键。
3.直接经验和物理直觉: 作者以法拉第的实验为例,说明直接经验和物理直觉在深入理解中的重要性。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例如通过可视化模型或类比,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也建议从信息密集的原始资料出发进行推理,而非依赖二手信息。
有声书版本的《飘》,最近经常听。
碎片
1.生活就是在竞技场中度过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到东西。如果你没有行动,那么你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都过于笼统和抽象了。那样的话,它就真的成了贺卡上的格言。你不知道什么适用于哪里,什么时候适用。
2.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承诺带来连贯性,但它们往往带来一种抽象的混乱。我写进我的知识库越多,感受就越少。一句引言激发了一个洞见,我会剪辑它、标记它、链接它——然后继续前进。但那个洞见从未被真正体验过。它只是被存储起来。就像真空封存的食物从未被吃掉,营养价值却逐渐流失。——I Deleted My Second Brain
3.伟大的人,是那些大隐于世且能保持独立人格的人。
4.梁文道说,为什么很多人年纪轻轻却总说自己已经老了。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在这个年纪应该取得的成绩。老的不是年纪而是年纪与预期的之间的差距。老的实质是一种丧失,害怕死亡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好好活过。
5.每个人都有三种生活——公众生活、私人生活和自我生活。公众生活通常暴露在别人的注视下。私人生活中独自一人处理事情。而自我生活是一个地方,当我们想审视内在动机和最深的愿望就会想去那里。我强烈推荐自我生活。良知在这片土地上会得到有益生长,因为在这里我们的状态非常适合聆听。
6.如果一个人的努力是靠焦虑驱动的,那么当他付出一些努力,焦虑就很容易缓解,他也就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而如果一个人的努力是靠热爱/正向的情绪驱动的,那么他就不会因为情绪的波动而松懈持续的付出
工具与玩具
1.labubu壁纸
2.散步卡片
交流
如果你想评论、提问、探讨、建议或是赞助,欢迎给我邮件:[email protected] 或者telegram联系我~